构建三个体系,实现两个转变
构建三个体系,实现两个转变
发布时间:2012-09-18 来源:竹山县残联 阅读次数:【字体: 大 中 小】
关心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上级残联的关心指导及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县残联以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需求为切入点,切实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认真组织实施残疾人康复、就业、教育、扶贫、救济救助、文化体育等重点扶残助残项目,促使广大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及质量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作为全县残疾人事业的主管部门,如何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履行职能,使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如何围绕县域经济发展为残疾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促进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未来五年,我县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思路是:坚持“一个中心”,实现“两个转变”,构建“三个体系”,着力“四个创新”。从四个方面入手,加大对残疾人的服务力度。
一、从适应形势变化和要求中解放思想,努力把握“一个中心”
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任务,残疾人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自觉服从大局,始终坚持“一个中心”,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开展工作,以残疾人兄弟姐妹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能过上幸福美满生活为目标,解放思想,破解发展难题,扫除发展障碍,始终保持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着力推进残疾人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以来,我们把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争取政策作为助推事业的动力。对上积极包装系列项目,在项目数量、资金、政策切入上寻求国家、省、市残联的帮助支持;对内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领导重视,争取发展空间,需求政策支持;我们巧借县直职能部门之力,落实残疾人优惠政策,争取利益最大化。我们通过多方面入手,在经济上寻求政策支持,在合法权益上尽心予以维护,在难题上尽力帮助解决,在舆论上形成正确导向,适应残疾人事业不同时期,不同政治背景情况下的形势变化,把握好发展机遇。
二、从推进事业可持续发展中解放思想,努力实现“两个转变”
通过近几年努力,我县残疾人生存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服务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但是,由于观念、地域、经济等因素制约,我县的残疾人工作与上级的要求、与先进地区之间、与残疾人的实际需求仍有一定的距离。如何履行好残联的工作职能,更好的为残疾人服好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思维上要实现“两个转变”:要以单纯征收残疾人保障金转变为为残疾人提高服务质量,要以单纯的残疾人福利救济转变为公益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上来。我们通过争取县委县政府领导支持,并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文件,依法依规开展收缴程序,实现了企业残保金征收工作由地税征收,机关事业单位残保金由财政代扣的常态工作机制。通过实施中国残联香港嘉道理社区残疾人康复项目,把往年残疾人福利救济模式转变为残疾人提供国际先进的康复救助理念,实现残疾人康复服务“全覆盖”,解放了生产力,减轻了残疾人家庭负担,激发了残疾人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了残疾人参政议政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残疾人社会融合能力,确保残疾人事业充满活力有生命力,能持续健康发展。
三、从破解发展难题中解放思想,努力构建“三个体系”
就我县残疾人工作来说,在事业发展上,如何克服“重机构建设轻社会服务”、“重项目拓展轻服务落实”的倾向;在社会服务上,如何克服“给钱养人”导致社会福利扩大化的倾向;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克服“庸、懒、散”的办事作风;如何充分调动和发挥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制约残疾人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课题,需要我们通过不断解放思想,大胆求新求变,彻底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逐步从根本上去有效解决。对此,我们在工作思维上大胆创新,在构建“三个体系”下功夫,从残疾人事业的领导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服务体系上入手,破解发展中出现的难题。在领导体系上,形成了残疾人事业由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残疾人组织体系更加健全,残疾人基层工作得到加强,残疾人工作队伍不断壮大,实现了“四有”:有村级残疾人协会,有残疾人专职委员,有残疾人办公场所,有处理残疾人事务的工作人员。在保障体系上,制定针对残疾人特殊困难和需求的社会保障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等生活救助政策,保证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能够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有关生活救助待遇。着力解决好重度残疾、一户多残、老残一体、多重残疾等特殊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做好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生活救助。在服务体系上,加强残疾人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提高残联依法行政的执法能力。通过组织实施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治、白内障复明工程、残疾人危房改造、假肢装配、低视力矫治、精神病服药、配送辅助器具等业务工作,为残疾人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把残疾人的教育、就业、扶贫、文化体育等工作纳入政府的“民心工程”、“安居工程”、“扶贫计划”中去。加大《残疾人保障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县级残联依法行政的执法能力,更好的维护广大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落实出台的惠残政策,让残疾人沐浴党的温暖。
四、从突破思想障碍中解放思想,努力抓好“四个创新”
以创新推动发展,在观念、政策、机制和工作模式创新上下功夫、求实效。着力“四个创新”:创新工作思路,善于把握新形势变化(国际社会关注民生工作,十二五期间加大民生工程的建设机遇),注重研究工作对象特点,不拘一格地大胆工作,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只要有利于残联工作的创新,体现残联组织优势和特色的都要鼓励、支持、大胆实践。其次要创新工作内容,不断拓展工作领域,丰富工作内涵,显示独特的工作作用。再就是要创新工作方式,要善于借助社会力量,吸收民营资本,协调部门力量形成优势资源为残疾事业发展注入动力。最后要创新工作机制,转变残疾人事业的管理和服务方式,强化科学管理,完善工作制度,努力形成县委领导,政府负责,残联牵头,部门参与的残疾人工作运行机制,增强残疾人事业的生命力,使残联不断能适应新形势、新环境。
总之,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全县残疾人工作,必须牢牢把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国家扶持、市场推动,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立足基层、面向群众”的32字方针,不断完善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救助政策,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的社会环境,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实现残疾人事业与全县经济社会更加协调发展。
作为全县残疾人事业的主管部门,如何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履行职能,使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如何围绕县域经济发展为残疾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促进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未来五年,我县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思路是:坚持“一个中心”,实现“两个转变”,构建“三个体系”,着力“四个创新”。从四个方面入手,加大对残疾人的服务力度。
一、从适应形势变化和要求中解放思想,努力把握“一个中心”
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任务,残疾人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自觉服从大局,始终坚持“一个中心”,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开展工作,以残疾人兄弟姐妹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能过上幸福美满生活为目标,解放思想,破解发展难题,扫除发展障碍,始终保持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着力推进残疾人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以来,我们把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争取政策作为助推事业的动力。对上积极包装系列项目,在项目数量、资金、政策切入上寻求国家、省、市残联的帮助支持;对内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领导重视,争取发展空间,需求政策支持;我们巧借县直职能部门之力,落实残疾人优惠政策,争取利益最大化。我们通过多方面入手,在经济上寻求政策支持,在合法权益上尽心予以维护,在难题上尽力帮助解决,在舆论上形成正确导向,适应残疾人事业不同时期,不同政治背景情况下的形势变化,把握好发展机遇。
二、从推进事业可持续发展中解放思想,努力实现“两个转变”
通过近几年努力,我县残疾人生存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服务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但是,由于观念、地域、经济等因素制约,我县的残疾人工作与上级的要求、与先进地区之间、与残疾人的实际需求仍有一定的距离。如何履行好残联的工作职能,更好的为残疾人服好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思维上要实现“两个转变”:要以单纯征收残疾人保障金转变为为残疾人提高服务质量,要以单纯的残疾人福利救济转变为公益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上来。我们通过争取县委县政府领导支持,并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文件,依法依规开展收缴程序,实现了企业残保金征收工作由地税征收,机关事业单位残保金由财政代扣的常态工作机制。通过实施中国残联香港嘉道理社区残疾人康复项目,把往年残疾人福利救济模式转变为残疾人提供国际先进的康复救助理念,实现残疾人康复服务“全覆盖”,解放了生产力,减轻了残疾人家庭负担,激发了残疾人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了残疾人参政议政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残疾人社会融合能力,确保残疾人事业充满活力有生命力,能持续健康发展。
三、从破解发展难题中解放思想,努力构建“三个体系”
就我县残疾人工作来说,在事业发展上,如何克服“重机构建设轻社会服务”、“重项目拓展轻服务落实”的倾向;在社会服务上,如何克服“给钱养人”导致社会福利扩大化的倾向;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克服“庸、懒、散”的办事作风;如何充分调动和发挥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制约残疾人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课题,需要我们通过不断解放思想,大胆求新求变,彻底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逐步从根本上去有效解决。对此,我们在工作思维上大胆创新,在构建“三个体系”下功夫,从残疾人事业的领导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服务体系上入手,破解发展中出现的难题。在领导体系上,形成了残疾人事业由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残疾人组织体系更加健全,残疾人基层工作得到加强,残疾人工作队伍不断壮大,实现了“四有”:有村级残疾人协会,有残疾人专职委员,有残疾人办公场所,有处理残疾人事务的工作人员。在保障体系上,制定针对残疾人特殊困难和需求的社会保障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等生活救助政策,保证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能够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有关生活救助待遇。着力解决好重度残疾、一户多残、老残一体、多重残疾等特殊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做好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生活救助。在服务体系上,加强残疾人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提高残联依法行政的执法能力。通过组织实施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治、白内障复明工程、残疾人危房改造、假肢装配、低视力矫治、精神病服药、配送辅助器具等业务工作,为残疾人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把残疾人的教育、就业、扶贫、文化体育等工作纳入政府的“民心工程”、“安居工程”、“扶贫计划”中去。加大《残疾人保障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县级残联依法行政的执法能力,更好的维护广大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落实出台的惠残政策,让残疾人沐浴党的温暖。
四、从突破思想障碍中解放思想,努力抓好“四个创新”
以创新推动发展,在观念、政策、机制和工作模式创新上下功夫、求实效。着力“四个创新”:创新工作思路,善于把握新形势变化(国际社会关注民生工作,十二五期间加大民生工程的建设机遇),注重研究工作对象特点,不拘一格地大胆工作,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只要有利于残联工作的创新,体现残联组织优势和特色的都要鼓励、支持、大胆实践。其次要创新工作内容,不断拓展工作领域,丰富工作内涵,显示独特的工作作用。再就是要创新工作方式,要善于借助社会力量,吸收民营资本,协调部门力量形成优势资源为残疾事业发展注入动力。最后要创新工作机制,转变残疾人事业的管理和服务方式,强化科学管理,完善工作制度,努力形成县委领导,政府负责,残联牵头,部门参与的残疾人工作运行机制,增强残疾人事业的生命力,使残联不断能适应新形势、新环境。
总之,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全县残疾人工作,必须牢牢把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国家扶持、市场推动,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立足基层、面向群众”的32字方针,不断完善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救助政策,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的社会环境,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实现残疾人事业与全县经济社会更加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