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残疾人事业 推动残疾人就业
发展残疾人事业 推动残疾人就业
发布时间:2012-11-06 来源:谷城县残联 阅读次数:【字体: 大 中 小】
我县现有残疾人5031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2%。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县残联把推进残疾人就业作为改变残疾人命运、实现自身价值、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积极探索了依托支柱产业,实现残疾人集中就业;依托社会力量,实现残疾人分散就业;依托现代服务业,实现残疾人自主创业等多途径就业方式,有力推动了我县残疾人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依托支柱产业,发展福利企业,积极吸纳残疾人集中就业
就业创业是残疾人改变命运的重要转折点。全县残疾人群体中,有70%的人具有劳动能力或部分劳动能力,这些残疾人希望有一个力所能及的职业,希望通过就业实现价值,改变命运。针对残疾人的这一需求,县残联紧紧依托汽车零部件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企业16家,吸纳残疾人集中就业676人。骆驼蓄电池集团塑胶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蓄电池外壳、为骆驼集团提供配套服务的规范化企业,公司现有职工361人,其中安置残疾人225人,占职工总数的62.3%,成为全市乃至全省集中安排残疾人最多的企业之一,被星空体育棋牌官网授予“全省残疾人就业示范基地”。谷城福兴化工有限公司是一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主要生产汽车刹车片等产品,作为劳动强度适中、相对适合残疾人工作的企业,该公司自被批准为福利企业以来,积极为残疾人安排适宜的工种和岗位,受到残疾人及其亲属的一致好评。目前,该公司47名员工中,有26名是残疾人,占公司职工总数的55.32%,2010年被星空体育棋牌官网命名为省级“残疾人就业示范基地”。
二、加大政策宣传,争取工作支持,大力推动残疾人分散按比例就业
近年来,国家和省先后出台了《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湖北省残疾人就业规定》等保障残疾人生活、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法规,并明确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城乡集体经济组织都应当按照不低于1.5%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全县123家机关事业单位、526家企业纳入了分散安残范围,累计分散安排残疾人就业344名。县供电公司面对职工多、子女就业要求压力大的实际,认真执行《残疾人就业条例》,积极安排3名残疾人就业,并按照不低于1.5%的比例计算安残数额,主动补缴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县宏泰电业公司积极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安残数额达到职工总数的1.59%,超额完成了法律法规规定的安残任务。
三、加强工作创新,开展技能培训,努力营造残疾人就业的良好环境
由于身体状况方面的原因,残疾人就业面临着比普通人更加困难、更加现实的考验。近年来。县残联坚持把加强残疾人培训、提高残疾人素质作为推动残疾人稳定就业和充分就业的重要基础,挂靠省残疾人培训中心成立了“谷城示范点”,针对我县不同地区、不同素质、不同就业需求的残疾人实际,探索推行了“四个结合”的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模式,有效提高了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推动了残疾人就业培训的开展和就业工作的落实。
一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推动残疾人就业培训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坚持把农村残疾人脱贫致富目标纳入全县农民增收计划,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开展养殖、种植业等农业科技知识培训,聘请农业、畜牧、水产等行业专家先后开办家禽、家畜养殖培训班12期,茶叶、花卉等种植技术培训班8期,4600多名残疾人参加了农业科技知识培训。紫金铜锣观茶叶公司有30名残疾人职工,通过参加技术培训,月平均工资达到1000元以上。谷城绿园苗圃基地是石花镇杨家湖村残疾人杨培俊在参加花卉种植培训后独资组成的农业公司,主要从事苗木花卉栽培、种植以及花卉贸易等业务,2011年公司实现产值500万元,利税37万元,被省政府残工委授予全省“十大自强残疾人士”。
二是适应现代企业用工需要,推动残疾人就业培训与残疾人集中就业相结合。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委托劳动部门开办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班13期,组织用人单位与残疾人供需见面,组织参加培训的残疾人和福利企业双向选择,全县福利企业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600多名,每年享受国家税收返还1000多万元。
三是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推动残疾人就业培训与残疾人自主创业相结合。近年来,为鼓励和帮助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县残联先后依托县职教中心、县技工学校、县农广校、县残联职业培训基地等就业培训阵地,开展了保健按摩、家电维修、服装裁剪、电脑操作、农产品贸易等职业技能培训16期,培训残疾学员7200多人次。通过培训,大多数残疾人学员找到了人生定位,找到了就业岗位,生活状况、生活水平都有了明显好转。盲人夏光友过去一直呆在家里靠亲属供养,参加盲人保健按摩技术培训班后,他刻苦学习,钻研技艺,使自己的按摩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到广东东莞发展后,自己开设了一家保健按摩中心,员工40多人,其中残疾人近30人,年收入200多万元。
四是适应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要,推动残疾人就业培训与社会资源再整合相结合。近年来,随着青壮年劳力的大量外出,老、弱、病、残成为农村留守人员的主体,组织好、利用好、发挥好具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作用,变社会包袱为社会财富,是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需要。县残联先后协调石花镇小坦山、翠花铺、陈家楼、老君台等村苗木花卉种植培养基地,与他们签订培训协议,由残联输送残疾学员,每名学员由残联补助200元,培训基地免费培训。截止目前共培训残疾人324人,这些残疾人学成后大部分就地安置,少部分被广东沿海地区高薪聘请,就业率达到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