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兴山县特校
追梦路上铸辉煌——兴山县特校纪实
发布时间:2013-10-18 来源: 阅读次数:【字体: 大 中 小】
追梦路上铸辉煌
兴山县特校 胡平先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不管我们多么平凡,多么渺小,我们将虔诚地守望着特教永远不灭的梦想而无怨无悔!——题记
人因梦想而伟大,事业因梦想而辉煌。兴山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正是这句话的有力注解。在实现中国梦已成为全社会共识的今天,兴山特校怀揣特教梦,历经三次搬迁,由一个租赁200平米民房办学、拥有15名学生一个教学班、4名职工的“作坊式”学校,发展为一所现代化学校。一路艰辛一路歌,圆了残障孩子一个又一个梦想,把别人眼中的不可能变成现实,铸就了一个又一个特教辉煌。
勇于担当,圆特校师生新校梦
兴山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前身是1989年峡口镇创办的聋哑学校,1995年搬迁至老县城高阳镇,升格为县办学校,名称为兴山县聋哑学校。2001年学校更名为兴山县特殊教育学校。因为三峡工程移民,2004年该校随迁至新县城古夫镇,借用原古夫镇邓家坝村级小学的旧校园维持办学。
校园面积小,各项硬件设施奇缺,“八十名师生十二间房,学生吃饭没餐厅,三个学生挤一床”是当时最真实的写照。硬件设施的奇缺,影响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更不能满足残障孩子成长的需要。师生们做梦都想早一天改变“蜗居”现状。
陈振兴是该校第四任校长。他上任后,面对生活设施、教学设备等不能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状况,急特殊孩子之所急,高瞻远瞩,大胆创新,积极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努力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科学规划残疾孩子的美好未来,提出了学校迁址重建的设想。在新城规划早已经确定的背景下,要找到一块能够满足近百名特殊孩子康复和教育需要的空场地,谈何容易!但是,有近三十年从教经历、长期在高寒边远乡镇担任中小学校长的陈振兴,没有被困难吓倒,硬是凭着对残障孩子特别的爱,视压力为动力,发挥“蚂蚁腿、婆婆嘴”的精神,想尽一切办法争取主管领导促成迁建。他动员亲戚朋友帮忙游说,请业内专家宜昌市特殊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主任杜红专程来兴山为迁建项目呼吁。功夫不负有心人,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很快将特校搬迁纳入县级规划。特别是县人大、县政协的领导亲自到学校调研,县国土、住建、移民、残联、民政、教育、招商等单位鼎力相助,一时形成了全社会重视残疾人事业、关注残障孩子康复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2011年,该校迁建项目获得批准,并纳入省校安工程建设,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土地划拨和各项开工前期准备,还争取到国家、省和县配套资金1000多万元。学校2012年7月破土动工,2013年7月15日教学生活楼竣工验收交付使用。至此,一所占地6725平方米、建筑面积4269平方米能满足120余名听障、智障、多动和自闭症患儿特殊教育、康复训练和职业技能培训的现代化特殊教育学校拔地而起。现代化的设施设备、标准的学生餐厅、温馨的寝室环境,让家长和到访的各级领导无不异口同声地赞叹:“兴山特校的娃子真幸福,住的像星级宾馆!”
迎难而上,圆听障孩子成才梦
时光回溯到2006年的6月,兴山县特殊教育学校校园内:“周小丽的800米得了第一名!”“周小丽的200 米夺得了冠军!”“周小丽的跳高夺得金牌了”!“李祥兵的标枪收获银牌!”……一个又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从宜昌市“红金龙杯”第二届运动会赛场上传来,由兴山特校组成的兴山代表队共获聋人组“三金一银一铜”五块奖牌的好成绩,而且摘取了“道德风尚奖”奖牌,成为人数最少而获奖较多的单位。这不仅为学校争了光,而且为整个兴山的残疾人事业塑造了传奇。
我们无法想象,面对体育器材欠缺、训练场地有限、小孩无人照顾等诸多困难,从接到通知到参加比赛,仅仅两周的时间,兴山特校的老师是承受了怎样的压力才完成任务的。但是我们知道的是,他们当时面对的困难不仅如此,因为学校位置偏远,校舍破旧,设施不齐,加上身边缺乏残疾人成才典型,家长一度对特殊教育持怀疑态度,不想送、不愿送孩子进入特校学习,生源问题成为学校最大的困难。
“先上门招生、后想办法让残障孩子成才!”
只要打听到哪个乡镇有适龄的聋哑儿童,走再远的路,吃再多的苦,老师们都会想方设法把他找到学校。那时候流行一句话,“假期中,特校老师不在招生,就在前往招生的路上。”
学校采取教师分乡镇划片包干,走乡入户宣传国家对残疾人的优惠政策,做家长思想工作的办法取得了短时效果,家长们半信半疑地将孩子送到了学校。可是,要让他们安心留下来,真的实现“成人成才”的诺言,仅仅依靠爱和热情是不够的。老师们一方面当残障孩子的妈妈老师,用母亲般的关爱吸引他们爱上学校,一方面积极探索聋人孩子的发展之路。
通过实践,学校探索出了“文化+特长”的培养办法。一方面按照国家规定开足开齐课程,为听障学生将来上高中考大学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一方面潜心挖掘他们的特长,积极培养一技之长。在“双管齐下”的培养模式下,听障学生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他们有的成为体育明星,夺取多块金牌,有的成为舞蹈明星,多次参加大型文艺汇演,有的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深造。
2008年暑假的一天,兴山特校收到了两份喜报:该校两名听障毕业生高琴、周晓黎分别被重庆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录取,成为兴山首批听障大学生,填补了本县的历史空白。周晓黎去大学报到前,和母亲专程来到学校,流着泪感谢学校的培育之恩。其母感激地说:“要不是老师的坚持,我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一个聋哑姑娘会考上大学的。”
周晓黎当然不会忘记,在考试前班主任刘秀老师了解到她家庭贫困,父母不支持其上高中的情况后,和老校长李植桂跋山涉水步行近百里,先后三次到她家,苦口婆心地做其父母思想工作的情景。家庭的阻力解决了,学校又出面为周晓黎筹措生活费和学费。时任县地税局局长的彭学标被特校教师的大爱精神感动,主动为周晓黎每年解决5000元费用,一直支持到她大学毕业。
现在,周晓黎已经顺利毕业,并留在北京一家广告公司做她喜爱的平面设计工作,高琴也在宜昌一家公司就业,陈刚被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录取为正式演员。兴山特校又陆续走出了袁伟、杨振华、陈露露等五名大学生。学校荣誉室内,学生在市、县运动会中夺得的金牌数已达30余枚。
主动转型,圆智障孩子自强梦
梁启超先生说过,少年强则中国强。然而,自强必先自立,尤其是对于残障孩子而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优生意识的提高,听障孩子的比例越来越少。于是,兴山特校主动转型到重点关注智障学生的培智教育,注重培育这类学生的职业技能,让他们毕业后融入社会能够与正常人一样自食其力。
经过大胆探索,学校在开设部颁传统文化课程的基础上,采取“文化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两条腿走路,开设了理发、串珠、擦皮鞋、刺绣等结合生存生活实际且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培养学生融入主流社会的基本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奠基。
观念的转变带来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也获得了可喜的成果,实现了教学相长、知识与技能双赢。培智学生龚顺学习理发时,总是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将头发修剪得平整、漂亮。职教教师冉龙坤不厌其烦地指导,手把手地教,并拿自己的头发给他当“试验田”,反复操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龚顺终于“出师”了。他不仅上课协助老师积极指导其他同学,还给低年级的同学当起了理发师。每每同学们头发长了时,他都会主动帮助打理。培智生王亚平好动,性格急躁。年近五十的班主任潘朝霞干脆买来两幅十字绣,边教她针绣的技能,边磨练她的性格,培养她的耐心和定力。经过半年的努力,王亚平变得安静了,坐得住了,而且独自完成了一幅十字绣作品。看着自己的作品,她激动地抱住班主任老师说:“谢谢老师,谢谢老师!要不是您,我肯定坚持不下来!”后来,这幅《爱you一生》十字绣作品入选了首届宜昌市残疾人艺术作品展。
为了智障学生将来能顺利融入社会,校长陈振兴积极与社会爱心企业联系,送毕业生去悦鑫酒楼、神州大酒店实习,让他们在酒店里接触社会,学会与人交往、合作。目前,龚顺已经毕业进入北京一家大型酒店工作,王亚平已经结婚有了自己幸福的小家庭,李祥兵、黄炎森、罗小平在浙江、深圳等地打工,月薪均在4000元以上。家住峡口镇的龚世新依靠在该校学得的理发手艺艰难起步,现在已经成家并且建成了三层小洋楼,成为远近闻名的残疾人创业典范。
回顾兴山特殊教育的追梦历程,一路辛苦一路歌。是国家大政策环境为特教事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是县委、县政府和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为兴山特校的发展准备了条件,是社会各界尤其爱心企业和人士为学校带来动力。学校也借助这次迁址重建实现了发展的华丽转身,更加突出了办学特色,更加丰富了学校文化,更加凸显出“和谐、博爱、自强”的特校精神。学校通过发展逐渐锻造出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教职工队伍,近20人次受到国家、省、市、县表彰,一大批教师在省市级优质课竞赛中获奖,200多篇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获奖。学校也通过发展收获了丰硕的办学成果,多次获得市、县表彰,成为宜昌市“文明单位”、“示范家长学校”、“卫生先进单位”、“平安校园”和县示范学校。学校承担的《特校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通过了湖北省教研室课题结题鉴定,并获得了高度评价,填补了10多年来兴山特校发展史上的科研空白。20多幅学生的书画作品在省市竞赛中获奖,学生的舞蹈《都是一个爱》和北京市残疾人艺术团同台演出,舞蹈《祖国你好》获得宜昌市第九届红领巾文艺汇演特别奖。
兴山特校怀揣美丽的特教梦,敢于担当,勇于探索,在培育残障孩子成人成才的追梦路上一路辛苦一路歌,正逐渐成为一张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靓丽名片。愿兴山特教事业的明天更美好!